電梯預警技術 :用物聯網思維監管特種設備
來源:蜀安電子
|
作者:蜀安電子
|
發布時間: 2415天前
|
3206 次瀏覽
|
分享到:
今年4月靜安寺地鐵站換乘通道內發生的自動扶梯逆行傷人事故原因經查明,系日常維修保養不力,日常維保中沒有發現自動扶梯驅動鏈條和斷鏈保護裝置存在隱患。上海市質監局副局長陳曉軍10日做客政風行風熱線時表示,應對維保不力導致特種設備事故頻發的問題,上
今年4月靜安寺地鐵站換乘通道內發生的自動扶梯逆行傷人事故原因經查明,系日常維修保養不力,日常維保中沒有發現自動扶梯驅動鏈條和斷鏈保護裝置存在隱患。上海市質監局副局長陳曉軍10日做客“政風行風”熱線時表示,應對維保不力導致特種設備事故頻發的問題,上海正在自貿區開展特種設備安全監管試點,一種采用物聯網技術的電梯遠程監測系統可以彌補人工維保的疏忽和不足,運行成熟后將向全市復制推廣。
統計顯示,上海現有特種設備50.52萬臺,比10年前翻了近2.5倍,在全球城市中總量最大、分布最密。特別是電梯,數量一直迅猛增長,年增長率在12%以上,總量已達16.7萬臺。現在,上海已成為世界上電梯最多的城市,雖然電梯安全處于總體平穩狀態,但各類事故仍時有發生。此外,住宅小區電梯中的老舊電梯(約1500臺)故障率較高,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記者了解到,對于維保的頻率和內容,相關規定都有明確要求,比如靜安寺那部發生事故的自動扶梯此前維保頻率達到每周一次,甚至比兩周一次的規定做得更嚴格,但卻沒有察覺出鏈條上細小的裂紋。這一度引發了人們對維保“人海”戰術的質疑:規定再細致,維保人員“搗漿糊”就會產生隱患;有些維保人員盡管盡心盡力,但受限于水平或能力,也不一定查得出問題。
從自貿區獲悉,一套名為“ESS”的電梯物聯網遠程安全管理系統已在試點中。在模擬電梯困人故障的演練現場,記者注意到,困人故障發生30秒后,電梯智能系統已經自動聯系上了救援人員,并讓其與被困乘客進行了實時通話。該系統還可以記錄包括特種設備制造、設計、銷售、安裝、運行、維保、零部件更換、維修、改造、檢驗等方面的數據,為監管部門“無縫”監管提供了一手資料,一些故障或隱患還沒等維保人員查出來,相關異常數據已經上傳到監管部門、維保單位和物業公司的數據平臺。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預警技術是當前電梯安全監管物聯網必須觸及但又比較尖端的一個領域,要復制推廣還須攻克許多難點。深圳兆誼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電梯品牌眾多,每個品牌的電梯內部構成都不相同,僅設計出一套標準的物聯網遠程安全管理“模板”,是很難套用到大部分電梯上去的。此外,除了公共場所,其他社區、樓宇推廣時,還將面臨成本是否能被業主接受的問題。如何既能保障設備安全,又能兼顧高科技系統的安裝和使用成本,就要考驗監管部門的智慧。